青海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
  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
时间:2019-06-24 00:00:00 来源:  作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总结了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明确了办好思政课的“方法论”,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北京大学必须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地把思政课打造成最受学生喜爱、让学生最有收获的高质量课程。

思政课要“入心”,提升亲和力。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5后”“00后”,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模式、交流渠道有了许多新变化。如果思政课固守刻舟求剑的思维定式,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更难以浸润学生的灵魂。高校必须紧贴时代特点,紧跟发展需求,多做改革文章,多下创新功夫,着力强化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使学生听得进、学得好、用得上,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丰收感、满足感。在北大,慕课、短视频、沉浸式教学等新方法、新模式让思政课抛掉了授课形式古板陈旧的帽子,有力推进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近期,北大针对学生最关心的“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从严治党”等热点问题,在学校新闻网、官微、电视台等平台以全媒体矩阵的方式推出了《思政热点面对面》视频课程,这是把握融媒体时代特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次积极实践。

思政课要“入理”,强化说服力。当前,思政课已经拥有充足的、鲜活的教学内容,但要把资源用好、把好课讲好并非易事。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思辨精神,千篇一律的“一勺烩”,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探索心。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高校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独特优势,让每一名思政课教师都做会讲故事、讲好故事的人,既要讲清“是什么”,也要论述“为什么”,把道理讲清楚、说明白、谈透彻,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心悦诚服接受教育。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入浅出给北大学子讲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之后,北大推出了“名师大讲堂”,由楼宇烈、钱乘旦、韩毓海等大家为同学们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这些专家通过科学理论春风化雨、滋润心灵,引导同学们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思政课要“入脑”,升华辨识力。“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学生学得精不精、深不深、透不透,是衡量思政课质量的关键标准。当代大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强烈的关注,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但由于社会环境复杂、社会思潮多元,一些学生在看待问题时比较稚嫩甚至有些偏激。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让学生懂道理、明事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原理、求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看清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前途,坚定“四个自信”。在北大,思政课采用“翻转课堂”“中班授课、小班讨论”“网上授课+线下讨论”等模式,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把教师的悉心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在师生共同参与、一起讨论问题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显微镜、化验仪、指南针。

思政课要“入行”,凝聚感召力。“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既是认识深化的规律,也是学习深化的规律,更是育人深化的规律。思政课的育人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修身立德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结合实践来丰富理论的过程,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高校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教学载体,拓展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坚定信念、增长才干。

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在参与社会发展、投身时代潮流中感悟真理、锤炼本领、升华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北大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育人环节,将社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实施对所有本科生全覆盖式的“励行计划”,着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扎根中国大地,凝聚莘莘学子投身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的青春力量。

(作者系北京大学校长)

         

威尼斯7798cc党委宣传部  邮箱:qhsdxcb@163.com     联系电话:0971-6317827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1920*1080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浏览器IE6.0以上